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cover logo

EP28|編輯部臨時動議|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台灣科技藝術走過拓荒期了嗎?──feat. 蔡宏賢

47m ·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 16 Sep 03:01

近年以台灣數位與新媒體為號召的活動越來越多,包括地方長年舉辦的數位藝術節,以及機構策動的未來媒體藝術節等,「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目前為全國少數由地方政府主辦之大型科技藝術節慶活動,數年來已成為科技與藝術跨界產業交流之重要平台。

2022年「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由近年關注科技藝術發展議題的蔡宏賢策劃。以「前進之路」(The Way Forward)為主題,策動了科技與藝術交流跨界,串聯桃園豐富的產業資源,形塑科技藝術與產業合。展覽涉及數個規劃重點,包括衍生藝術 × 5G沉浸、機械手臂 × 產業策略、數位話語權 × 循環經濟、默示前夕 × 科研實驗,各自呼應社會與產業現況?

2022年「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首度與中央攜手合作,匯集了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及「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的新創作品,並匯聚廣藝基金會的「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的公佈。然而蔡宏賢策展經常會將科技使用的反思帶入,這樣的策展脈絡在這次於「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又是如何串連?「造節」、「造獎」對於新興的領域的優劣影響又為何?

▍來賓|蔡宏賢
▍主持|張玉音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本集菜單 ▓▒░

◍ 桃園科技藝術節的特色是什麼?又與桃園在地的哪些產業和城市特質有關呢?
◍ 策展人親自解說,本展覽的規劃重點大解密!
◍ 除了藝術作品外,更多有趣活動通通報你知
◍ 科技表演藝術獎對於數位藝術生態的影響

░▒▓ 關於來賓 ▓▒░

蔡宏賢
新媒體藝術工作者、製作人與策展人,現為Dimension Plus超維度互動創意總監、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及國立臺灣美術館 「5G沉浸式科技應用實驗場域軟體技術開發與建置」計畫主持人 ,2022忠泰美術館《生生LIVES 》、臺中國家歌劇院《光之曲幕》沉浸展及《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策展人。曾任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資深顧問、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3x3x6》製作總監、2021《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策展人、2020《Lab kill Lab》計畫及《FUTURE VISION LAB》計畫製作總監、2016-2017《白晝之夜》策展人、2017《桃園科技藝術節策展人》、2016《伊東豊雄的劇場夢》觀念建築展策展人。

░▒▓ 延伸閱讀 ▓▒░

國境之門的文化科技力:「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創造科研與藝術對話的產業平臺
「舞」「劇」「景」「光」中的女性生命故事:2022年桃園科技藝術節「秋光.塘水.舞鮮鮮」

*本集節目由「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贊助播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The episode EP28|編輯部臨時動議|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台灣科技藝術走過拓荒期了嗎?──feat. 蔡宏賢 from the podcast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has a duration of 47:50. It was first published 16 Sep 03:01. The cover art and the content belong to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More episodes from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75|編輯部臨時動議|編輯來QA:故宮體檢與當代藝術的解殖之路

▍主持人|朱貽安、藍玉琦

本集編輯部臨時動議,以2024年五月號《典藏古美術》與《典藏.今藝術&投資》專題為內容,邀請雙方進行古今QA,互為讀者亦為彼此的聽眾。

「故宮體檢」與「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這兩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題目,是否能有交集點?在彼此不同的視角中,又能看到什麼?

我們所關心的話題,不侷限於各自且試圖理解彼此,可以是已然發生的歷史,可以是正在進行的事務,可以是國際視野,可以是在地關懷。期待我們都能在這些對話中找到更多共鳴與靈感!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專題介紹

【故宮體檢】

1925年故宮博物院於紫禁城內廷正式成立,隨著歷史流轉,國立故宮博物院經歷北溝時期,終在1965年落腳於臺北外雙溪。2025年將是故宮百週年,也是故宮在臺60週年,作為指標性的博物館,故宮的未來除依循政策,更需聆聽公眾的聲音。

現在就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在故宮迎向百年的前一年《典藏.古美術》組織專題,邀請各界專業人士提出對故宮的觀察與期許,從硬體設施、軟體服務、展覽規畫,到館藏開放應用、行銷宣傳……「國立故宮博物院」應該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又該如何以具體作為去實踐?並就現正進行之新故宮計畫「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詳實說明其爭議交鋒。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

近年來,黑人藝術、全球南方等後殖民與解殖議題成為藝術世界的顯學。它在藝術領域的發展脈絡是什麼?從流行全球的嘻哈與街舞,到近期的黑人藝術研究展與第三世界電影,我們又可看見什麼發展趨勢乃至於值得借鑑的地方?本期《典藏.今藝術》專題由此出發,期待帶給大家不同的思考。

電影《星際大戰》中,其惡勢力正是一個靠工業與科技征服銀河系的「帝國」,反抗軍由受到帝國高壓殖民統治的多元族群組成,而天行者聯合原住民等少數族群,利用他們的地方知識與力量瓦解了帝國統治。結合了古典英雄神話和東方思想,展示了典型的後殖民抗爭結構,我們也正從殖民抗爭終曲走向後殖民時代開啟的未來神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74|編輯部臨時動議|第22屆台新藝術獎真心話——文本、田野與何謂雅俗共賞 ft. 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

▍主持人|童詠瑋
▍來賓|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第22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即將在6月1日揭曉得主!這份入圍名單反映出什麼樣的現象趨勢?身處後端的藝術獎又該如何回應時下的生產結構?本次邀請三位提名觀察人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出來打球。

從本屆熱議的「文本」與「田野」兩個關鍵字切入,我們除了回頭探討兩者之於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各自發展脈絡,亦相互借鏡、省思藝術創作與觀眾/大眾的關係距離,如何彰顯「形式」與「內容」之間,乃至「雅」與「俗」之間的互動張力。其中的微妙變化,又如何牽動著藝術獎的評判標準?

尤其,表演藝術近年邁入大場館時代,確實更受市場機制左右,專業化的精品講求文本的精雕細琢;相對來說,視覺藝術雖看似較能維持在野特質,卻也無可避免地靠攏菁英、學術品味,而可能得另闢蹊徑、辨識模糊的觀眾面孔。

兩者所共同指向的,或許是從獎補助到場館資源分配等整體生產機制的成熟。生產鏈與資本鏈的需求,漸取代培育理想性的環境,為愈發朝向中小企業經營模式的藝術創作,複製出標準化的作業流程。

隨著台新藝術獎成立二十餘年,過去的文化生產正走向今日的文化消費,政策環境亦大力擁抱文創產業的永續經營;此刻,藝術獎作為結構中的一環,又該如何意識到此一問題,並匯聚不同領域專業相互對話,從彼此差異的現實條件,與共同面對的處境難題,商議因應之道?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研究專長為華語文現當代戲劇,批判文化與性別表演理論,除了出版專業學術論文,也長年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寫評論文章。

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曾任《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深舞蹈編輯,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評論文章亦散見於媒體。2002-2022年間擔任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文獻室主任,同時協助雲⾨流浪者、創計畫、羅曼菲等獎助計畫的運作,淡水雲門劇場成立後擔任劇場節目經理。目前為自由評論人。

張韻婷
藝評人。現從事教學、書寫與展覽策劃。線上藝文平台「藝術圈圈」總編、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長領域為當代藝術與藝術評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73|來顆讀書丸|在318學運十週年,聊聊藝術與公民運動的折返跑 ft. 呂佩怡

在318學運十週年之後,我們怎麼觀看當代藝術創作與公民運動之間的關係?

▍主持人|陳晞、陳思宇
▍來賓|呂佩怡《「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作者


在318運動十週年之際,終於有一本專門討論臺灣當代藝術與公民運動的專書出版了!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學程(CCSCA)呂佩怡副教授撰寫出版的《《「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從當代藝術的視角出發,尤其是視覺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不以全景式解釋歷史變化,而採用個案串接時代轉折,透過論述分析、訪談與參與觀察,希冀提供一個不同的觀看視角,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正在變動中的多重關係。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呂佩怡老師,除了與她聊聊《「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這本書之外,也談談十年前她在318學運現場中,感受到藝術與運動之間的何種關係。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呂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藝評人。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主軸: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則關注展覽史、策展研究。策展與策劃實踐包括:擔任2014年第八屆深圳雕塑双年展「我們從未參與」副策展人、2015年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微型小革命」策展人、2016年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共同策展人、北美館「對談雙年展」講座策劃主持、2017–2018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春之當代夜-亞洲策展史I&II」策劃主持。其出版發表散見於國內外研討會、學術期刊等,研究計畫專書《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72|華麗島當代藝文誌|日治台灣繪畫記錄下消逝的日本民俗 ft. 張靖委

▍主持人|陳飛豪
▍來賓|張靖委

在本單元的前一集,民俗眼看陳澄波主題中,我們透過他的繪畫看到了日治時期,在現代性都市概念下,嘉義與彰化的地景改變,所帶來的台灣本土民俗景觀變動。

另外一條由日本政權帶來的宗教脈絡之下,神道的神社以及日式佛教的相關建築物,也順勢進到這座島嶼,不只陳澄波透過了他的畫筆,記錄了這樣的改變,當時在台灣的日本畫家們,如木下靜涯、鄉原古統和野村泉月也曾將神社入畫,在不同的眼界視角之下,這些畫作又傳遞出怎樣的訊息?而我們又如何定義神社與佛寺的文化遺產?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張靖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民俗亂彈」編輯。

*主視覺圖片:
木下靜涯,口繪,《臺灣警察時報》,書籍插圖,1938-01-05。(新年特別號)
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勘誤|28:06 原鄉古統姓氏應為鄉原古統姓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71|來顆讀書丸|可愛不可以嗎?來看看江戶藝術史上的各種可愛 ft. 李芸蓁

可愛不可以嗎?

▍主持人|蔣倪
▍來賓|李芸蓁

一幅作品是否會因為「可愛」而讓藝術價值打折扣呢?可愛是透過線條簡化、形象拙趣、擬人化、稚齡化實現的嗎?藝術家如何發射可愛光波攻擊?可愛之於藝術創作,是風格、是目的?還是可愛就是正義!?

《可愛的江戶繪畫史》收錄俵屋宗達、伊藤若沖、與謝蕪村、圓山應舉、長澤蘆雪、仙厓義梵、歌川國芳,共七位江戶時代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介紹他們的可愛作品,也介紹作品相關的文學體裁與文化表現。

本集邀請到《可愛的江戶繪畫史》譯者李芸蓁,她除了精通日文,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史博士生。我們將邀請她分別從譯者與藝術史研究者的兩個角度,來談談《可愛的江戶繪畫史》。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李芸蓁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在日比嘉高教授指導下,取得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日本文化學講座碩士學位。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兼任講師。興趣為解析日與文法結構與學習日臺韓藝術史。

* 《可愛的江戶繪畫史》封面影像由石頭出版提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very Podcast »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 EP28|編輯部臨時動議|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台灣科技藝術走過拓荒期了嗎?──feat. 蔡宏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