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cover logo
RSS Feed Apple Podcasts Overcast Castro Pocket Casts
Chinese
Non-explicit
firstory.me
5.00 stars
52:34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by 典藏雜誌社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由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策劃製作。主要以藝文生態的職業、議題、創作、策展等延伸出相關的聲音、談話內容。

除了具備《典藏ARTouch》藝文生態的嗅覺,聲音談話本質出發的「ARTbience」也附帶了 ambience(環境)與 bience(雙性)的雙重寓意,兼顧深入淺出的閱聽體驗,拓展新媒體使用者的多工生活面貌。

節目監製|典藏雜誌社
製作統籌|嚴瀟瀟、陳思宇
視覺設計|劉致宏
台呼音樂|王榆鈞
社群宣傳設計|Idealform 理式意象設計
節目錄音、混音、剪輯|複耳工作室

▍Business Cooperation 環境音工商洽談:[email protected]
➤➤追蹤《典藏ARTouch》官網|FB|IG|YouTub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pyright: 典藏雜誌社

Episodes

EP53|華麗島當代藝文誌|日治台灣藝術家何德來、楊三郎的家庭相處之道!──feat. 李孟學

1h 4m · Published 10 Jul 08:31

▍主持人|陳飛豪
▍來賓|李孟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生)

在過去我們常聽到的,藝術家與家人相處的情境當中,最常聽到的是誰誰誰含辛茹苦地支持他們的創作事業。但在這之外,日治台灣的創作者們,與家人的相處真的只有這種想像嗎?

首先在與家族的互動方面,台灣社會在當時依舊有根深蒂固的宗族思維,身為養子的藝術家何德來為何會踏上旅日之路從此與故鄉台灣維持著疏離的關係?身為家族親兒子的楊三郎何以必須要鬧家庭革命才能一圓留學之夢?

這兩位深受家族關係影響的創作者們,在日後組建自己的家庭時或許也是因此理解了經營婚姻的重要性,與妻子常維持著「共享彼此藝術生活」的互動關係。何德來就曾為了身為三味線演奏家的妻子秀子學習古箏,楊三郎亦常與同樣是油畫創作者的妻子許玉燕共同出遊寫生,這兩對夫婦如何透過藝術分享彼此?本次節目也將詳盡介紹!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

曾任《典藏Artouch》網路編輯,目前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52|謎迷音|諾講迷因:迷因創作裡的癲客、前衛與超現實──feat. 諾勒謬

37m · Published 26 Jun 09:18

▍主持人|陳晞
▍來賓|諾勒謬 「諾身心診所—腦內噪音障害諮詢中心」創辦者

除了好笑之外,迷因還可以是什麼?可以被原創嗎?原創的素材又會是什麼?

迷因(meme)通常被認知為某個特定想法和情緒的媒介,在大量的傳播、複製、轉譯的過程中,擴散它在數位網絡裡的共鳴。然而,迷因又如何原創?又如何在個人化的原創之後,發揮它本身的傳播力?

本集節目「諾講迷因」,邀請到諾身心診所—腦內噪音障害諮詢中心粉專創辦人諾勒謬,談談他如何從喜歡的癲客(dank)迷因,進一步融合自己在生活中看的電影文本、動漫影集、時事內容,創造出既屬於自己、又能令大眾產生共鳴的迷因創作。

這些共鳴除了讓你發笑以外,偶爾還會碰觸到你內心中的某些道德邊境,又或者是那些處於情感類別灰色地帶的情緒。

除了分享自己對網路迷因文化在台灣的脈絡觀察之外,諾更分享了他心中所想像的「前衛」迷因是什麼,又如何反應這個時代的創作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51|編輯女子會|在貓的脖子上掛鈴鐺|編輯就是複數人格——feat. 丁名慶

57m · Published 12 Jun 08:31

▍主持人|張玉音
▍來賓|丁名慶(極資深文學雜誌、書籍出版編輯)

編輯女子會迎來首位「男性」來賓!丁名慶的編輯生涯,其實也見證了台灣文學雜誌、華文書的編輯資歷,包括參與過《誠品好讀》、《幼獅文藝》、《文訊》、《印刻文學生活誌》等雜誌編務,更見證台灣書籍裝幀的設計演進斷代史。

對丁名慶而言,他如何定義「編輯」這項職業?編輯,始終是多工的,然而在既是「工匠」或是「橋樑」角色間,甚至延伸無數負數人格,在這過程中,編輯能逐漸找回自己的「主要人格」嗎?

料理雜誌的專題企畫,像是一場場無盡的派對。編輯華文書籍的過程,作者和編輯間更像一種長期的感情經營。

華文出版何時開始大量與設計師合作,打破過去許多設計的限制,並開啟重視書籍書封與視覺的時代,面對過去傳統出版社對於成本方針的保守限制,編輯該如何從中談判、突圍?

當「策展」這個字眼當代人都可以輕易的挪用到各種領域,新聞、編輯也會偶而提到自己在做內容「策展」,但為何丁名慶卻不認為文學雜誌上是存在「策展」的?

░▒▓ 來賓介紹 ▓▒░

丁名慶
半百大叔,中二職人。嫻熟進退失據,習慣左右為難。參與過《誠品好讀》、《幼獅文藝》、《文訊》、《印刻文學生活誌》等雜誌編務,寫過一點採訪和評論稿,編過大約80本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50|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什麼是盪盪盪盪盪?台灣超級瑪悧!——feat. 吳瑪悧

39m · Published 05 Jun 08:31

這一集特別企畫,從台北盪到高雄,帶大家認識「盪—吳瑪悧個展」,更要認識吳瑪悧一路以來的創作歷程。

Only you,能伴我去樹梅溪
Only you,能陪我吃早餐
Only you,能照料參與者,叫生命與生態無法被忽視
你參與最多,就是Only you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首朗朗上口的兒歌,是否讓人忘卻,原來家離水邊那麼近?

在斜槓還沒有被定義以前,一名翻譯、編輯如何深入經藏並悠遊在藝術之海?

新類型公共藝術究竟在新?類型?公共?藝術?什麼?讓觀者參與、與觀者對話,互動的過程也可以是作品的一部分嗎?

打破白盒子侷限的作品如何在白盒子裡展示?藝術一定要讓人反思嗎?「讓人反思」是藝術可以預設的嗎?上述諸多提問,藝術家吳瑪悧如何透過創作迴盪其中?

「盪—吳瑪悧個展」由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黃海鳴、崔綵珊和田倧源所組的策展團隊,籌備三年時間,可謂藝術家近年最完整的回顧與呈現。

▍主持人|劉星佑
▍來賓|吳瑪悧(藝術家)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

吳瑪悧,1957年出生於臺北,1985年獲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系大師生文憑,1995年代表台灣參與威尼斯雙年展,2010年與竹圍工作室共同合作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該行動影響力持續至今不輟,2016年獲頒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得獎。2018年共同策劃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作為台灣當代藝術的先行者,是參與式創作的先驅,近年轉向生態關懷,不斷打破藝術疆界,擴張藝術的定義。

░▒▓ 盪-吳瑪悧個展 ▓▒░

展覽時間|03.11-07.02
展覽地點|高雄市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延伸閱讀|2018台北雙年展搶先問:專訪策展人吳瑪悧、范切斯科.馬納克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9|藝術滯留鋒|橫跨VR與電影的導演,創作靈感來自作夢?——feat. 陳芯宜

57m · Published 22 May 08:31

陳芯宜是台灣近期重要的影像創作者,作品橫跨電影、紀錄片、電視影集,以及VR,近期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無法離開的人」,其中VR《無法離開的人》榮獲2022年威尼斯影展「沈浸式內容」單元最高榮譽「最佳VR體驗獎」,更是吸引眾影迷紛紛搶票入場觀影。

初次在美術館展覽的陳芯宜,也並不是以影展的概念輪播放映,而是將展覽以「群展」的面貌呈現,這樣來看她的「導演」身分若放入當代藝術領域的談論脈絡,似乎更接近於一位「藝術家」?跳脫各種影視創作格式,始終不輕易離開藝術家的紀錄檔案,她更像是活在那些影在其中,亦敬亦友而無法離開的人。

於是她的創作方法,「陪伴藝術家」反而可能比「創作」佔了更多時間,像是大家熟悉的拍攝無垢與林麗珍的《行者》、《山靈》的王文志、《如果耳朵有開關》的王福瑞、林其蔚、Dino等,也或者像找海筆子大樂隊參與的《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都是她蹲點至少5年起跳的藝術家。

本集邀請陳芯宜來到我們的錄音間,來與我們聊聊她從電影、電視影集、紀錄片、VR等作者導演到個人藝術家,再從電影院、頭顯再到美術館,一路緩緩走來的創作心路歷程,同場也加映小名「阿飽」的由來,以及創作靈感竟然是來自作夢?

▍主持人|吳牧青
▍來賓|陳芯宜(《無法離開的人》導演)

░▒▓ 來賓介紹 ▓▒░

陳芯宜
影像工作者。作品橫跨電影、紀錄片、VR與電視影集。常聚焦在人生存的處境與信仰,藉此探尋生命的本質。以魔幻寫實的手法、細膩的敘事,突顯現實的荒謬,建立獨特的影像語言。重要作品有VR360《無法離開的人》、劇集《四樓的天堂》、VR360《留給未來的殘影》、紀錄片《恍惚與凝視的練習》等。曾獲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金馬獎、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釜山影展等三十多個影展競賽入圍或獲獎肯定。 近期以 VR360《無法離開的人》榮獲2022年威尼斯影展「沈浸式內容」單元最高榮譽「最佳VR體驗獎」。

延伸閱讀|在美術館蓋一座沈浸式電影院:陳芯宜「無法離開的人」正式開展
陳芯宜專訪|說服觀者「沉浸」的技術,專訪陳芯宜:VR的語言─攸關「身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8|編輯部臨時動議|第21屆台新藝術獎的造浪幕後|自我與他者的脈絡——feat. 吳孟軒、汪俊彥、張晴文

1h 3m · Published 08 May 08:23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即將在5月27日揭曉得獎名單!為什麼這次是他們入圍?這份名單之於藝術環境,又反映出什麼樣的整體現象趨勢?本次邀請造浪幕後的三位提名觀察人吳孟軒、汪俊彥、張晴文,來一場直球對決。

本集節目從「自我」與「他者」兩個關鍵字切入,除回應疫情所指向的「內縮」與「外延」兩股趨力,亦重探「評論」與「創作」間的關係位置。

三位首先分享「等待」好作品現身的時間感與身體感,並反向地重省加速度生產下的「平庸」。倘若評論與創作在這個時代下休戚與共,皆疲於奔命、力有未殆甚至被耗盡絞碎,前者可以如何過透書寫梳理當代的集體困境,後者又可以如何開展出更豐富的時間向度?

「累藏不住,但其實誠懇也藏不住。」三位接著強調將作品置放回「脈絡」當中進行閱讀與對話,並解析本次入圍作品,如何挑戰「自我」與「他者」的二分謬誤;無論是看見後者如何內存於前者,或從技藝功底回應經驗世界,甚或引領觀眾接近未知狀態等。

最後,三位再將此二關鍵字推展至對藝術現代化過程的再提問。台新作為一個獎項,究竟如何從不同創作媒材或思維邏輯中,評選出優勝劣敗,抑或持續被擴充與鬆動?

▍主持人|童詠瑋
▍來賓|吳孟軒、汪俊彥、張晴文(第21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本集菜單 ▓▒░

◍ 提名觀察的視角與判準為何?如何與創作共同參與在整體藝文生態環境中?
◍ 疫情如何突顯既有的產製結構?國家資源的挹注為何反倒使疫後復興趨向平庸?
◍ 藝術評論的所看、所想與所寫的距離為何?評論人與藝術家如何同舟共濟?
◍ 創作如何從肚臍眼望向全身或世界?如何在創造自我的同時創造他者?
◍ 作品如何從本地長年積累的跨文化、跨地域、跨領域等方法中進行區辨?建立關係如何作為方法而非目的?
◍ 台新真的有特定的品味嗎?某些形式類型的創作是否會先驗地獲得入圍門票?

░▒▓ 來賓介紹 ▓▒░

吳孟軒
舞評人、舞蹈戲劇構作、表演工作者。

汪俊彥
國立台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張晴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 延伸閱讀 ▓▒░

👉台新藝術基金會第21屆台新藝術獎官網
👉第21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2022年度觀察報告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7|藝術史去哪了|用生命在拍的藝術節目《藝術很有事》——feat. 徐蘊康

54m · Published 24 Apr 08:31

新聞系到藝術史研究所,是受到藝術的感召?
藝術節目製作和野外求生節目製作,竟然只有一線之隔?
當閱聽眾的耐心變成傳媒的稀缺資源,深度藝文節目該如何自處、怎麼因應?
本集節目邀請到《藝術很有事》製作人徐蘊康,來與我們聊聊,以藝術史專業眼光製作深度節目的真功夫!

▍主持人|蔣倪、小董
▍來賓|徐蘊康(公視《藝術很有事》金獎製作人)

░▒▓ 本集菜單 ▓▒░

◍ 攝影大哥:「不是藝術節目嗎?怎麼上山下海,還是這裡是野外求生節目我跑錯棚!?」
◍ 又是攝影大哥:「不是藝術節目嗎!怎麼開拍前要燒金紙,開錄影像還中斷!?」
◍ 你沒想過的各種節目拍攝挑戰,藝術史也是可以用生命實踐的!#藝術很有事 第五季近期即將上線,趕快追起來。

░▒▓ 來賓介紹 ▓▒░

從新聞系轉往藝術史研究所發展的蘊康,曾經擔任商業類雜誌記者,後來在公視曾企劃製作了許多節目,包含《台灣百年人物誌》、《以藝術之名》,以及最廣受藝術界推崇的《藝術很有事》。其中《藝術很有事》於2019年獲得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紐約電視獎娛樂類生活風格節目銅獎的肯定,目前節目仍在持續製作深入的藝文紀實報導。

*全員召集中
歡迎許願或是出賣身邊藝術史背景的強者我朋友!請填寫推薦名單

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6|編輯部臨時動議|蒲添生的定神術,與雕塑造像裡的臺灣史──feat. 許遠達、蕭瓊瑞

41m · Published 10 Apr 09:19

杜聰明,楊金虎,吳三連,蔡培火,楊肇嘉,劉啟光,連震東,沈屘,王貞治,蘇友讓,林歡邦,吳稚暉,黃朝琴,張其昀。這些台灣史「頭人」,他們名留青史,也照片中留下身影,但只有在雕塑中,他們的形象因寫實而定神。然而,再如今的創作裡,寫實的意義是什麼?寫實是關於像不像,那又是什麼樣的像?

藝術環境音的編輯部臨時動議,出外景來到嘉義市立美術館與蒲添生雕塑紀念館,要與大家聊聊蒲添生與寫實雕塑的故事。

蒲添生生於民國與大正的元年,是繼黃土水後第二位赴日留學雕塑的臺灣美術家,也是台灣畫伯陳澄波的女婿。在那個連補助與市場都沒有的大環境裡,他是極少數能以雕塑創作養家活口的雕塑家,也為台灣的雕塑普及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最近,在嘉義美術館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許遠達策展的「定神-蒲添生臺灣頭人巨帙」,這個展覽從2月23到5月29日於嘉美館展出,以「來自米街走入雕塑」、「寫神入形」、「生活風景裡的蒲添生」等藝術養成學習、臺灣歷史與日常生活的三種面向,勾勒並呈現這位出身嘉義的臺灣雕塑巨擘蒲添生的藝術生命。

「定神」這檔展覽的作品,聚焦在蒲添生數量最多,也是與台灣社會歷史人物最接近的類別:胸像。蒲添生為台灣政商頭人造像的數量驚人,但較少被單獨提出作為展覽主體研究,但其實,這正是他以雕塑寫下屬於台灣頭人像的巨帙鴻篇。

如同藝術史家蕭瓊瑞認為,蒲添生的人像塑造系列,等同於以藝術書寫了「台灣歷史的一個重要面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5|難寶堅尼|Tezos上的清「浣」雅集|4000台幣陪藝術家任性一把──feat. 羅仕東

1h 1m · Published 28 Mar 08:44

放完「育嬰假」的難寶堅尼再次回歸,移駕到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開錄第二季!首集來賓邀請難寶堅尼老朋友——羅仕東來談談Web3藝術購藏。

張寶成、黃豆泥、羅仕東三人皆為台灣Tezos上的Volume DAO成員,並對於Tezos鏈上的作品積極進行購藏觀察,然而面臨熊市,羅仕東以藏家身分是如何檢視Tezos鏈上獨特個性的藝術家?

在傳統藝術世界達成規模「收藏」行為通常需要鉅額成本,然而在Web3的世界,可以平價的成本,任性支持認同其創作理念的藝術家,陪跑他們的創作推廣與價格成長。

羅仕東表示,在Web3的的購藏不僅是一種去精品店挑貨的買賣狀態,有更多的樂趣是如何識別發展藝術家,在市場、社群、購藏等多重因素下,維持一種共同成長的對話關係。

▍主持人|張寶成、黃豆泥
▍來賓|羅仕東(「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站長、Volume DAO 成員)

░▒▓ 本集菜單 ▓▒░

◍ 藝術家在fxhash和Art Blocks平台發表作品意義有何不同?
◍ Web3藝術收藏者通常會以幾種方式檢視購藏意願?
◍ Tezos和以太坊藝術購藏的跨鏈間的關聯性?
◍ 何謂「以太輸血論」?
◍ NFT藝術家的大版次小版次差別為何?作品地板架通常是如何炒高?
◍ WEB3∕WEB2藏家的生態的差異?

░▒▓ 來賓介紹 ▓▒░

羅仕東

為「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核心成員並目前擔任站長,並且為Volume DAO 成員。羅仕東的實踐軌跡沿著幾種不同引力繞行,個人的藝術創作追求以及對於集體實踐的熱情並行在他的工作與思想裡。羅仕東在尋找跨文化觀點及藝術實踐的交互潛力上,扮演著相當特殊且具有接著力的角色,探索合作過程之形式、空間、模式、關係中,所進一步形塑和動員的藝術力量。另一方面,他的個人創作實踐則關注某脈絡場景、環境,或世界運作與組成中的片碎敘事及反思空間。近年亦涉足Web3、區塊鏈、以及NFT,在新的環境與未知的邊界上摸索,試著串連起另種社會、文化、藝術與經濟所建構起的生態系,以及其中萌發的各種野生行動。

➤羅仕東NFT藝術購藏清冊
https://objkt.com/profile/cryptocoffee/own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4|謎迷音|關於這個時代的小誌、藝術書與書籍藝術──feat. 邱璽民&蔡胤勤

34m · Published 20 Mar 08:46

近十年來,如草率祭、傻瓜書日、藝術書展等小誌市集在台灣越來越蓬勃發展,「藝術家的書」(Artists' Books)也逐漸受到當代創作者與市場的關注。

在北美館出版的現代美術學報第42期《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可能》中,賴雯淑副教授指出「藝術家的書」此一概念的誕生,是受到歐美70年代觀念藝術與抽象藝術創作裡出現「類書的物件」與「書雕塑」的創作影響,當時的藝術家們進而有意識地以書作為創作和行動媒介;另一方面,《毒草》小誌的創作者路熙所撰寫的《小誌指南》裡,他則將馬丁路德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視為初代的小誌行動。

而在台灣,研究者夏菉泓指出小誌的概念在80年代隨著龐克文化引進台灣之後,於在地下與另類文化場域開始出現,實際的在地創作則可追溯至90年代開始的雜誌時代。不過,藝術家的書則是藉由學院教授們引入此一觀念,直到近年來才擴散到學院之外的創作場域之中。

隨著10年代的市集風與自造者浪潮,以及疫情影響的環境封閉,如今的小誌與藝術家的書,正在成為台灣新世代創作者們探索的物質媒介。然而,我們可以如何看待他們兩者之間的關係?而又該如何去理解坊間如藝術書、書籍藝術、藝術家手製書...等多種相近詞彙之間的脈絡?

▍主持人|陳晞
▍來賓|邱璽民(小誌市集Not Big Issue主辦人)、蔡胤勤(藝術家書籍文獻庫創辦人)

░▒▓ 本集菜單 ▓▒░

◍ 小誌與藝術家書籍在台灣是怎麼開始的?
◍ 如今出版業年年寒冬,為什麼小誌與藝術家書籍的趨勢卻逐年成長?
◍小誌與藝術家書籍到底差在哪裡?

░▒▓ 來賓介紹 ▓▒░

邱璽民,小誌市集「Not Big Issue」主辦人 & 設計師,2013年與小誌團隊「搖擺少女」共同舉辦了第一屆市集。

蔡胤勤,書籍藝術研究者╱獨立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實踐與批判研究博士生。 畢業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曾訪學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結業於敬人書籍設計高級研究班;目前實踐範疇與研究主題以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和攝影書為核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has 74 episodes in total of non- explicit content. Total playtime is 64:50:37. The language of the podcast is Chinese. This podcast has been added on July 28th 2022. It might contain more episodes than the ones shown here. It was last updated on May 7th, 2024 00:42.

Every Podcast » Podcasts »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