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cover logo
RSS Feed Apple Podcasts Overcast Castro Pocket Casts
Chinese
Non-explicit
firstory.me
5.00 stars
52:34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by 典藏雜誌社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由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策劃製作。主要以藝文生態的職業、議題、創作、策展等延伸出相關的聲音、談話內容。

除了具備《典藏ARTouch》藝文生態的嗅覺,聲音談話本質出發的「ARTbience」也附帶了 ambience(環境)與 bience(雙性)的雙重寓意,兼顧深入淺出的閱聽體驗,拓展新媒體使用者的多工生活面貌。

節目監製|典藏雜誌社
製作統籌|嚴瀟瀟、陳思宇
視覺設計|劉致宏
台呼音樂|王榆鈞
社群宣傳設計|Idealform 理式意象設計
節目錄音、混音、剪輯|複耳工作室

▍Business Cooperation 環境音工商洽談:[email protected]
➤➤追蹤《典藏ARTouch》官網|FB|IG|YouTub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pyright: 典藏雜誌社

Episodes

EP43|編輯部臨時動議|攝影只是其中一個沙堆|臺灣攝影家雷驤的跨域之旅──feat. 梁秋虹

36m · Published 06 Mar 08:31

拍照現在幾乎成為每個人的日常行動,隨手拿起手機就可以記錄下身邊的風景。在這個人人隨手都可以拍照的時代,我們該怎麼理解「攝影家」?

攝影在臺灣藝術教育體系中並沒有單獨成為學科,為了促進臺灣攝影史的研究與建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自2017年開始編印《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至今已出版24位攝影家專書。

本集節目邀請到110年度選作的攝影家之一雷驤的專書主編梁秋虹,從編輯與研究的角度,與我們分享橫跨文學、寫生、繪畫、紀錄片拍攝的雷驤,究竟是一位怎麼樣的攝影家?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梁秋虹(《臺灣攝影家雷驤》主編)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本集菜單 ▓▒░

◍ 雷驤跨足文學、繪畫、紀錄片等多元的媒材創作,出版超過35本書,卻從來沒有出版攝影集!?
◍ 作為雷驤第一本攝影專書,秋虹的編輯方法是什麼?
◍ 雷驤拍照數十年,怎麼從海量作品中精挑細選?
◍ 《臺灣攝影家》系列藏書對台灣攝影史的意義在哪裡?
◍ 秋虹給讀者閱讀的小tips,如何更接近每個攝影家的世界?

░▒▓ 來賓介紹 ▓▒░

梁秋虹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科技部博士後學術研究獎得主。曾任《破週報》記者、公共電視節目部歷史紀錄片研究員、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及文化部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專案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及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等。

*本集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贊助製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2|藝術史去哪了|帶你來去傳說中的「圈子」裡!新生代藏家大揭秘──feat. 吳囿瑩

43m · Published 20 Feb 08:31

藝術史是收藏圈的共同語言嗎?踏入藝術市場收藏古董,藝術史知識該懂多少才夠呢?這個大哉問,有請新生代藏家來賓吳囿瑩來解答。

藝術史去哪了的系列節目第一集「EP32|藝術史去哪了|新節目開台試播|藝術史的N種可能」提到的神秘年輕藏家獲得超高詢問度,正式開播第一集力邀藏家囿瑩上節目分享,談談他如何從剛接觸、初入坑,到現在成為藝術空間經營者、推坑推手(?)的心路歷程。

▍主持人|蔣倪、小董
▍來賓|吳囿瑩(新生代藏家)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本集菜單 ▓▒░

◍ 藝術市場誰講話卡大聲?懂藝術史的還是有錢的?
◍ 圈子就圈子,還有微生態?原來藏家圈有不同流派
◍ 收藏是獨樂樂還是眾樂樂?藏家互相交流之餘也會互相 DISS?
◍ 博物館也會打破瓷器,客人來來去去的藝術空間怎麼辦呢~
◍ 藝術史學生如果要進入藝術市場,點滿哪個技能可以好找工作?點滿哪個技能可以入手收藏?

░▒▓ 來賓介紹 ▓▒░

吳囿瑩,銅川草堂創辦人、川藝術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由於品茶經驗開始接觸收藏古董茶器,並展開藝術史的研究與探索,而後開始收藏古陶瓷。大學畢業於臺大物理系,大學時期曾於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協助分析文物電腦斷層掃描。現就讀臺大天文物理所,並修習藝術史研究所課程,是藝史所班上的最強理科同學。

*全員召集中!歡迎許願或是出賣身邊藝術史背景的強者我朋友來到我們的節目!填寫推薦名單!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1|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浮游健康攸關藍鯨存亡|談談藝術之死?——feat. 游騰緯

40m · Published 06 Feb 08:31

藝術曾讓你感動嗎?想讓這份感動變成一個職業,需要知道哪些事?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藝術的起心動念、個體差異與無限可能性,但我們卻很少花時間,面對藝術機制運作的現實情境。

《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不只是一本書,更是關於藝壇現象的考察實錄,由英國學者William Deresiewicz所著。書名很長,看完之後,嘆的氣會更長?

此次邀請到被翻譯、文字工作耽誤的歌手游騰緯,談談自己翻譯此書後的諸多心得,以及自己與文學、視覺藝術交往後的甜美與苦澀。

▍主持人|劉星佑
▍來賓|游騰緯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

游騰緯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現為自由譯者、文字工作者,合作單位包括國家兩廳院、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等。譯有《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與《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40|藝文藏書房|我們與臺美史的距離|《臺灣美術兩百年》和你的關係是?——feat. 顏娟英

49m · Published 16 Jan 08:31

田調一下,大家會覺得「臺灣美術史」距離自己很遠嗎?

是不是感覺臺灣美術史雖然與我們切身相關,但又好像有些距離感?那臺灣美術史的研究者們會如何進行美術史建構,並與自身的生命經驗和研究相連結呢?本集宇宙榮幸,邀請到中研院藝術史學者顏娟英老師來到我們的錄音間,來分享她對臺灣美術史研究與建構的精闢看法,你各位不要錯過啊!

本集選書《臺灣美術兩百年》是2022 OPENBOOK「中文創作獎」的得獎好書,由學者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23位作者共同寫成。跨出大眾熟悉的日治時代50年,用兩百年的時間尺度進行研究書寫,涵蓋作品包括清末書畫與當代裝置作品,帶領讀者用更宏觀的視角認識臺灣美術史,也許你會驚覺,原來藝術史離我們那麼近!

▍主持人|蔣倪
▍來賓|顏娟英(藝術史學者)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本集菜單 ▓▒░

◍ 顏老師的臺灣美術史專書,屢次獲獎、無一例外;本書絕對品質保證。
◍ 23位作者共同寫成,作者群怎麼合作、怎麼挑作品?
◍ 臺灣美術兩百年,什麼類型作品都有,對美術史研究是種挑戰嗎?
◍ 美術史一定是嚴肅生硬嗎?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談起,分享心中最柔軟的那一塊。
◍ 互相漏氣求進步?建構臺灣美術史的路上,學者與機構對彼此的期許是什麼?

░▒▓ 來賓介紹 ▓▒░

顏娟英,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範疇涵蓋中國、佛教美術與臺灣美術兩大領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現任兼任研究員;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並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著作包括:《臺灣近代美術史大事年表》(1998)、《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2001)、《臺灣美術兩百年》(合著,2022)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9|編輯女子會|自由是需要學習的|接案工作陪跑教練在線等──feat. 蔡雨辰、陳韋臻

1h 4m · Published 03 Jan 08:54

你聽過《破報》嗎?你曾在紅色鐵箱前等待過最新一期的《破報》和它的油墨味嗎?

這集「編輯女子會」 邀請兩位眼神銳利的女子編輯——蔡雨辰與陳韋臻,兩位都曾在時代的眼淚——台灣覺青媒體第一把交椅——《破報》工作過,當時在沒有專業職前編輯專業訓練下,被拋上即時戰場,採訪、寫稿、編輯、邀稿樣樣都得會,雖然這份職場初體驗,是一段幾乎用生物本能生存的編輯生涯體驗。但也深厚的影響她們至今價值關懷。

離開《破報》後,蔡雨辰與陳韋臻展開不同的自由工作者生涯探詢,但最終又匯聚在成立由美編、編輯工作者所匯聚的公司——沃時文化,是什麼樣的契機,或者是怎麼樣藏鏡人讓沃時得以成立呢?為何自由工作者需要組織化?成為自由工作者有條件限制嗎?為何「自由」會需要學習呢?

▍主持人|張玉音
▍來賓| 蔡雨辰(沃時文化執行總監)、陳韋臻(沃時文化出版總監)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蔡雨辰
沃時文化執行總監。曾任《破週報》執行主編、《新活水》特約企畫編輯,現任沃時文化總監。文字散見於博客來OKAPI、放映週報、《今藝術》、《聯合文學》等多家藝文媒體。主編書籍皆試圖挖掘與記錄台灣的歷史:《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獲第卅八屆金鼎獎年度圖書大獎)、《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拆解藝穗.十年報告》、《漫遊雙和:走尋城市故事》。

陳韋臻
沃時文化出版總監。中央大學藝術學碩士,資深採訪編輯,曾任台灣青年文化刊物《破週報》記者,為多家電影、藝術、文化媒體撰寫專題及人物專訪。曾獲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2017年補助「趨向非典版塊的日常──藝文青年勞動口述史」,展開藝文非典化研究迄今。擅長當代文化現象銜接歷史發展脈絡,曾參與各文化場域之口述出版之採訪撰稿、編輯。參與出版作品包括:《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以進大同:臺北同志生活誌》《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回顧》等,企畫編輯包括:《拆解藝穗•十年報告》《一瞬二十:臺北電影節二十年紀念出版》《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編年‧卅‧北美館》等,2022年編輯《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8|謎迷音|別再跟我說什麼「動漫美學」──feat. 柏阿橘&老B

43m · Published 19 Dec 08:46

台灣藝術界看待漫畫的視角,與圖像繪畫與藝術在90年代之後的論述方式大有關係。

在目前已知的文獻資料裡,21世紀以前的台灣藝術界對漫畫並沒有太多關注,而到了2004年,由資深策展人陸蓉之策劃的「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則是第一檔以動漫美學之名,讓看似受到動畫與漫畫影響的創作進入美術館的一檔策展。在展覽中,她借用了村上隆回應日本畫脈絡的「超扁平」美學觀,來表述漫畫與動畫作為一種「動漫美學」,其對於70、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創作中的影響。

這種嫁接自不同地域繪畫脈絡的視角,讓台灣藝術界近20年來,持續地以「動漫美學」來看待當代的圖像藝術,以及漫畫在當代藝術裡的存在。因此,「謎迷音」第二集,我們邀請到了黑白文化的主編柏阿橘,以及獨立漫畫空間Mangasick的主理人老B,來談談在漫畫是怎麼被當代藝術消費的,而漫畫在台灣這幾年來的轉變又是什麼。

▍主持人|陳晞
▍來賓|柏阿橘(黑白文化主編)、老B(Mangasick創辦人)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柏雅婷(柏阿橘)
曾任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藝術行政、獲選201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展徵件計畫」的協同策展人,現為「黑白文化」主編,以及「超展開策畫」負責人。

黃廷玉(老B)
2013年與黃尖(黃鴻硯)於台北公館成立另類展覽空間兼獨立漫畫店Mangasick〈漫畫私倉〉,如今是所有台灣資深漫畫迷與次文化愛好者的閱覽天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7|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如何跟直男一起爬蓬萊仙山還能全身而退?──feat. 倪瑞宏

35m · Published 10 Dec 02:46

▍主持人|劉星佑
▍來賓|倪瑞宏(仙女aka藝術家aka作家)

白天勸世叫賣藥,午夜清涼少女跑,這是電視頻道內容,你信嗎?
「以奶頭對抗拳頭」作為政見的候選人,你會投他嗎?
藝術的定義來得太晚,不然,有些人肯定成為藝術家。
藝術的定義有時差,有些人用第四台開外掛,綻放出短暫的狂與靈光。

繼《仙女日常奇緣: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一書,倪瑞宏與黃郁仁攜手合作,出版《蓬萊仙山【春遊記+悲情夢】》,邀請大家,攀登這座被遺忘的蓬萊仙山。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倪瑞宏
1990出生於台北,常在台北以外的地方發現創作靈感,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在臺南藝術大學就讀時,就奠定了認真歪樓的創作之路,目前全職創作生活中。創作主軸在研究當代迷茫精神狀態,習慣用帶有黑色幽默的高彩度繪畫與空間裝置,來描述我們身處的世界和那些說也說不清的關係。作品曾入選2019年「臺北美術獎」,曾參與了第29屆「金曲獎」插畫設計,2020年將創作歷程出版成《仙女日常奇緣》一書廣受好評,現在仍以成為台灣好媳婦目標努力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6|編輯部臨時動議|是音樂祭還是論壇?「聲波薩滿」的聽覺與經驗實驗場 ──feat. 鄭慧華、羅悅全

56m · Published 05 Dec 08:46

本集邀請到「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策展人鄭慧華、 羅悅全來到我們的錄音間,來跟大家聊聊「聲波薩滿」究竟是藝術展演、藝術論壇,還是音樂表演活動?

立方計劃空間對聲音的關注與研究大概從2011年「聲音與時代」的系列講座就已經看出端倪,之後接連策了「文化干政十七年:黑手那卡西樂隊文件展」(2013)、「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聲經絡: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2020)等展覽;在2019年也開始製作以廣播為媒介來談論聲音現象與文化的「話鼓電台」。

而今日「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可以說是立方計劃空間對於聲音文化研究的一種新型態策展實驗,嘗試將策展從我們慣常的視覺藝術領域思維中延伸,將帶來電子音樂、實驗聲響、表演式演說等跨地域的實驗性活動,來討論我們如何再次理解對造聲展演的想像?以及如何捏塑、創造一種集體共感的聽覺經驗?除此之外,本集也會搶先播放這次演出者的音樂,帶著大家一起先來場耳朵暖身!

▍主持人|吳牧青
▍來賓|鄭慧華、羅悅全(策展人,立方計劃空間主持人)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 2022. 12.08-12.11
ıllı 12.8(四)19:00-01:40 @ The Wall Live House
ıllı 12.9(五)18:30-22:20 @ 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
ıllı 12.10(六)14:00-23:20 @ 恆成紙業
ıllı 12.11(日)13:30-22:00 @ 牯嶺街小劇場

▍延伸閱讀|【專題】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5|編輯部臨時動議|台灣光節圖鑑|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如何創造新一代的公共藝術論述?──feat. 葉廷皓、邱誌勇

49m · Published 02 Dec 02:31

台灣近十多年興起藝術造節的現象,「光」也成為吸引民眾的節慶重點之一,目前台灣北、中、南都有光節相關的慶典,如寶藏巖、關渡光藝術節、月津港、龍崎光節-空山祭等。

而由國美館所主辦的「光影藝術節」,在第一屆明確將新媒體、裝置藝術與公眾節慶結合。「光影藝術節」很重要的出發點,是服務國美館館內展覽以外的觀眾客群。利用館外的戶外公共空間,將臺灣新型態燈節的氣候和美術館園區規畫並行思考。

本屆「光影藝術節」,由葉廷皓、邱誌勇共同策展,策展主題為「數據光景」,並以數據運算介入、感官資訊轉換、5G即時交流等子主題,擴延整個光影藝術節的亮點作品。其中異地共演在5G技術下如何挑戰演映互動不延遲的技術,以及國際論壇也試著探討,如何在消費性節慶下,持續成為新媒體藝術生態長期公共性穩定支持的發表平台,藝術節又如何肩負新媒體環境的永續、培育責任?光影藝術節這樣的平台,未來又將產生何種新的公共藝術論述的可能?

▍主持人|張玉音
▍來賓|葉廷皓(「數據光景」共同策展人)、邱誌勇(「數據光景」共同策展人)

▍來賓介紹

葉廷皓
新媒體藝術創作與教育者,擅長創意程式設計、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作品聚焦於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聯,企圖融合預製與即時發生的事件,進一步拓展與回歸至空氣振動與光的沉浸與環繞。曾策劃「聯覺共振」(國立臺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2018),並參與國立臺灣美術館U-108 SPACE沉浸式空間的首檔互動展覽與跨域演出〈潘朵拉幻象-迴聲震盪〉(2022)。

邱誌勇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新媒體藝術策展人、評論與評審。近期策劃「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臺灣攝影文化中心,2022)、「未來狂想曲」(新北市文化局,2021),並執行「臺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美學與創作研究暨出版計劃」(文化部110台灣藝術研究補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4|編輯部臨時動議|當我們談論空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feat. 黃姍姍&王德瑜&林柏陽

47m · Published 21 Nov 08:31

「空間」在建築與視覺藝術的討論範疇裡,如何不同?

本集編輯部臨時動議,我們邀請到近期在典藏IG上的流量新⾼點—忠泰美術館實驗性展演計畫「感知現場」的核⼼團隊,來到我們的錄⾳間。這檔由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邀請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兩⼈從零開始規劃的再造空間感知計畫,藉著時間長達2年的討論與共同製作,讓視覺藝術與建築在「裝置」中產生交集,藉此也反映兩種範疇思考空間時的差異。

在既有的美術館空間裡,兩位創作者搭建臨時的天梯、氣囊與葉片造型的不同裝置,為這個空間與來到空間的⼈們,提供⼀種更需細緻體會的感知路徑。而思考空間時的差異,也反映在兩位創作者對於環境光源的思考。例如,在王德瑜思考空間時,時常將光視為一種材料,但林柏楊在思考建築中的光時,他並不考慮人工光源,而是將環境光視為「空間開口」的必要元素。

觀眾的進入,是催化這個展演計畫的關鍵之⼀。在本集節⽬裡,他們除了分享展覽籌備過程中的思辨,也將談到藝術、建築與策展三者如何在展演中共構「空間觀」。

▍主持人|陳晞
▍來賓|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王德瑜(藝術家)、林柏陽(建築師)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本集重點

03:00|「感知現場」如何跳脫館內策展的既定模式?
11:04|空間的關係項:王德瑜與林柏楊如何討論「感知現場」中的空間
20:15|如何看待共同創作空間的作者性?
25:29|園林中的觀看
29:19|建築與視覺藝術看待光的差異
34:00|裝置的技術性討論
41:50|體驗空間之必要

▍延伸閱讀|忠泰美術館五週年,發表2021-2022年度展覽計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has 74 episodes in total of non- explicit content. Total playtime is 64:50:37. The language of the podcast is Chinese. This podcast has been added on July 28th 2022. It might contain more episodes than the ones shown here. It was last updated on May 7th, 2024 00:42.

Every Podcast » Podcasts »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